24 Jul 2008 08:01
〔雜誌專欄節選〕是修改股利發放模式的時候了--今周刊「谷月涵看台灣」

(本文由台灣《今周刊》雜誌提供,節選自7月24日出版的當期「谷月涵看台灣」專欄)

 

台股暴跌,投資人手足無措,有個風吹草動,便失控殺出持股,進一步壓抑股市。或許,現在是考慮改變台灣股利派發慣例的好時機。

 

以台股七千點為基礎計算,今年整體上市公司的股利發放金額,約莫等於總市值的五%;這個數字代表的意義是,台灣企業不僅獲利能力優異,公司治理也相當傑出。不過,台灣公司賺得愈多,發放給股東的現金也愈多,對股市所造成的衝擊就愈大。

 

台灣絕大多數的公司都是以十二月為會計年度的截止日,股利水準經股東大會通過後,將一次發放給股東;這與大部分已開發市場不同。台灣公司每年股東大會都集中在二至三個月的期限內召開,所有股利也會在同等期間全數發放。今年台股走弱,加權指數甚至跌破七千點;上市公司發放的股息,足以讓指數再下跌逾三五○點,而跌幅將在二個月內實現。但若公司發放的是股票股利,對加權指數並不會造成任何影響。

 

不過對股東們而言,股票股利沒有太大經濟價值,因為除的是自己的權,並未從股市既有的資本價值中扣除。

 

站在股東的角度來看,下跌的股價,已轉為發放給股東的股息,影響不大。而且坦白說,一塊錢的現金價值,遠高於一元的股票市值。簡單說,我們去買啤酒,總不能用市值五十元的一股股票來支付吧!因此現金才是王道。

 

然而集中發放現金股利所造成的影響,仍不利於股市的穩健發展,主要有下列二個原因。

 

首先,在股市走弱之際,投資人若是不了解指數與股利間的調整關係,眼見指數在短期內大幅下跌,會造成心理衝擊,很可能誘發出額外的賣壓。

 

其次,不少投資人會參與高股利股票的除息;他們在除息日前買進,除息後立即賣出。因此,高殖利率個股在除息日後的賣壓,通常會較平日沉重,於是又造成短期股市更進一步的壓力。

 

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非常簡單,就是允許公司將股利分為四分逐季派發。與年度一次性發放股利相比,逐季派發可以減緩對指數的可能衝擊,也讓那些靠股利所得過日子的股東,每季都有穩定的收入,而不是時間到了才收一筆總額。同時,企業也可以更有效率管理現金流量,毌須累積一大筆現金因應一次性的股利支付。

 

另一個解決方案是,允許各公司自訂會計年度。不同的公司因產業特性因素,季節性的循環亦不相同,沒有道理大家都得訂定一樣的會計年度週期。

 

但更重要的是,季報出爐對市場造成的波動性,將不會像現在這般集中。同時,股利的發放,也不會僅集中在一年當中的少數月分。(完)

 

--整理 張雅菁/許瑞宋

註: 1.專欄作者谷月涵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國際關係碩士,現任花旗環球台股研究部主管.

2.以上的評論僅為摘要,並且不代表路透立場.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ora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