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據美國商業環境風險評估公司(BERI)最新評估,台灣投資環境在列入評比的全球50國中,排名全球第 6,與上次評比(2007年第3次)相同,總分73分則比上次評比增加1分;各項指標中,以政治風險指標進步最多,排名由全球第15、亞洲第3,進步到全球第11、亞洲第2。
- May 01 Thu 2008 19:19
◆BERI評比台灣投資環境全球第6 政治風險降【中央社2008/5/1】
根據美國商業環境風險評估公司(BERI)最新評估,台灣投資環境在列入評比的全球50國中,排名全球第 6,與上次評比(2007年第3次)相同,總分73分則比上次評比增加1分;各項指標中,以政治風險指標進步最多,排名由全球第15、亞洲第3,進步到全球第11、亞洲第2。
- May 01 Thu 2008 10:50
◆力晶 擠進全球六大DRAM廠 【2008-04-30經濟日報】
力晶 擠進全球六大DRAM廠 |
|
【記者周志恆/台北報導】 |
今年首季全球DRAM廠市占排名出爐,國內力晶及日本爾必達(Elpida)受惠合資公司瑞晶的新產能開出,營收逆勢成長、帶動市占衝高,爾必達擠進全球第三大,僅次南韓三星(Samsung)及海力士(Hynix),力晶市占率則大增1.8個百分點,超越南科、成為全球第六大DRAM廠。 根據集邦科技分析,第一季DRAM合約價下降約19%、現貨價下降約11%,產業品牌營收受到價格低檔盤旋影響,與去第四季相比,下降5.8%。不過,爾必達、力晶挾瑞晶新產能大舉開出,營動營收逆勢成長,相對提高市占率,表現最為搶眼 據統計,首季全球五大DRAM廠分別為三星、海力士、爾必達、美光(Micron)、奇夢達(Qimonda),市占率分別為27.4%、18.9%、14.1%、12.7%及10.5%。 爾必達近年積極擴充市占率,且誓言在2010年超越三星,拿下全球龍頭寶座,首季整個泛爾必達(爾必達 力晶)市占達18.9%,已與海力士平起平坐,近期傳出,爾必達有意入股茂德,並共同發展70奈米以下高階製程,未來茂德可望加入泛爾必達集團之列,以茂德目前2.8%市占來看,屆時整個泛爾必達市占將可穩穩超過二成、擠下海力士。 至於第一季DRAM產業各國的市占率,日本在爾必達營收增加的情形下,增長了0.9個百分點。台灣區在力晶市占率增長的情況下,也增加1.1個百分點拉升到14.7%。韓國的市占率仍舊維持在47.2%,不過此次三星法說會,也積極喊將拉高位元成長率從70%到100%,宣示三星穩固龍頭寶座的決心。 奇夢達與爾必達共同開發下世代製程技術,讓DRAM產業界的聯盟局勢,繼南科與美光宣布合作後,又再度重新整合,集邦對此表示,奇夢達與爾必達合作,宣告奇夢達發展堆疊式技術的決心。集邦科技分析師指出,爾必達與奇夢達的合作,將使爾必達陣營的市占率超過龍頭三星,以29.5%首度站上DRAM產業的龍頭寶座。 不過,集邦認為,溝槽式技術轉進堆疊式技術尚需至少半年的調整期,三星在面對敵營的結盟下,積極地佈局,勢必加快先搶攻市占,在強烈的市占競爭下,恐增添下半年DRAM景氣復甦變數。 【2008-04-30/經濟日報/D7版/科技產業】
|
- May 01 Thu 2008 08:18
◆知識充電/企業評價與併購策略 (玉山銀行雙月刊)
企業評價與併購策略
併購價格的訂定,屬併購決策最重要的一環,透過謹慎與完善的評估企業價值,才能展現併購綜效
全球化趨勢下,企業為求最短時間擴大經濟規模,以享規模經濟、租稅優惠、改善製程與降低財務成本等優勢,紛紛展開併購動作,全球掀起併購熱潮,併購案件量以年逾10%之速度成長,此熱潮由美國吹向歐洲與亞洲,台灣之企業亦開始積極進行合縱連橫,投身併購戰場。
併購種類
併購(Mergers and Acquisitions),係收購與合併兩種財務活動的總稱,執行方式包括:
一、存續合併:又稱吸收合併,係指兩家以上企業,一家為存續企業,餘為消滅企業,存續企業概括承受消滅企業之權利義務,並發行新股或者支付現金予消滅企業原有股東轉為存續企業股東;2006年合庫合併農銀即屬此例。
二、創投合併:兩家以上企業共同創設新企業,概括承受原企業權利義務,發行新股予原企業股東,使其轉換為新企業股東;1973年長城麵粉與大成農工合併為大成長城即屬此例。
三、股份收購:收購企業以現金或其他資產向被收購企業股東收購股份,或認購被收購企業增資發行之新股;2005年國泰金控收購第七商銀即屬此例。
四、資產與業務讓與:主併企業購買目標企業全部或部分資產及業務,亦可能承受負債,但不概括承受其權利義務;2004年聯邦銀行併購中興銀行即屬此例。
五、分割:企業將獨立營運一部分或全部營業項目讓與既存或新設之企業,以該既存或新設企業發行新股作為對價;2002年宏碁將研製服務部門分割出,成立緯創資通即屬此例。
六、合資:企業合作出資設立新企業,以開創新業務或移轉現有資產業務予新設企業,達到結合經營目的,參與企業在新企業成立後,可選擇繼續存在或辦理解散;2005年世平興業與品佳合組大聯大控股公司即屬此例。
七、股份轉換:A企業將全部已發行股份讓與B企業,作為認購B企業發行新股之對價,B企業遂成為A企業之控股公司;2001年國泰人壽以100%換股方式與國泰金控交換股票,即屬此例。
實務上,併購程序在實務上,首先係主併企業決定併購前,自我評量實力高低,再對可能的企業進行篩選,選定目標企業後進行評價與會計相關處理,再與目標企業協商議價敲定最終併購價格,最後是併購後的整合與重新調整策略。就財務的觀點而言,企業併購最重要的事項便是評價,客觀的評估價格,可避免主觀判斷而導致高估或者低估價值之情況,尤其對買方而言,如何務實評斷目標企業可帶來的價值,不對未來銷售及盈餘過分自信,不因報價過低而使併購破局,係併購成敗重要關鍵。
企業評價方式
目前企業價值的評估方法很多,以下就以經常用的評估方法簡單做說明。
一、成本法(Cost Approach)
又稱會計鑑價法、資產法或者重置價值(Replacement Value)法,較適合用在併購後將以清算處理,或屬資本密集型之企業。
計算過程中,除將土地、機器設備等有形資產市價加總,並將商譽、商標、專利權與技術等無形資產的合理市價,以及中途解約下負債的合理價值等一併計入。對主併企業而言,目標企業之有形資產淨值,可視為併購後再出售的最低價值,採此方式可同時衡量併購風險,且可考量稅務規劃,在重估目標企業價值後,將併購金額適當分配在有形及無形資產間,有利折舊費用調整,以達節稅之效。
然採取成本法,不同資產須使用不同分析方法,且需留意應收帳款的真實性(需剔除非交易性質的應收款),及目標企業與其子公司之間互動情況,另在無形資產的評價上,亦有相當的困難,評價較不易,為此方式不足之處。
二、市價法(Market Comparative Approach)
又稱市場價格法或市場比較法,主要係參考目標企業之股價,或以市場類似企業剛完成評價程序之價格做為基準。該方式較適合股票市場具效率性之上市公司,由股價反應投資人對目標企業之現金流量和風險預期。計算上,先選定比價基準,再加權調整而求出總數,最後,可視市場情況考慮溢價或折價。
此方式具有資料公開,容易計算等優點,為目前廣為使用的評價方法之一,然實際運作時,必須選擇倍數調整的函數,此需相當經驗與技巧,且股票市場若逢外在因素干預、影響,而有不效率情況出現(如股災),市場成交價難實際反應投資人對目標企業評估之價值,且擬找出營運項目、財務績效與規模相似的企業,實屬不易,係該方法之限制處。
三、乘數法(Multiple Approach)
以銷售淨額或稅前息前盈餘為自變數,利用歷史資料,求得達顯著水準並具解釋能力的迴歸係數,作為評價的迴歸方程式,投資銀行常以此作為評價基礎,再依經驗調整,求出目標企業之評估價格。以此方式雖簡單明瞭,然景氣興衰將影響乘數結構,且衡量樣本數目,選擇的自變數有限,可能使該乘數失去代表性。
四、盈餘倍數法
又稱本益比法,主要係導源於每股盈餘評價法,即將企業之本益比乘上每股盈餘求得股權價值,而該方式則係依買方願意出多少錢購買賣方公司目前盈餘計算之。此方式計算容易,買方可評量股東意願直接反應在併購價格上,適合關係企業擬採換股併購時使用,但缺乏說服賣方的精算流程,且對於週期性變化大的行業,每股盈餘差異頗大,較不適合使用。
上述四種方式,主要係依照目標企業過去表現評估其企業價值,並未考量企業未來獲利性與成長性,忽略未來發展潛力,故評估出的價格多半較低,較適合目標企業未來經營效益不大,或者主併企業僅想收購賣方資產時使用。
五、現金流量折現法(Discount Cash Flow Approach)
該評價方式係以未來的眼光衡量,對併購後現金流量(通常已考慮因營運及財務綜效所帶來的額外現金流量)作估計,並將投資報酬率、通貨膨脹率及風險等因子加權調整作為折現率,將現金流量折現後加總,求得股權或資產現值。基本公式為:
企業價值=稅後現金流量折現值+終值折現值
=[Σ(第t期稅後現金流量)/(t期折現率+1)t]
+終值折現值 t=1,2,...,n
此概念採用不同現金流量、折現率與終值的定義,衍生出多種變型,常見方式分述如下:
(一)調整現值法
將目標企業預估之現金流量視為收益來源,並以無風險利率(一般以10年期政府公債殖利率作代表)作為折現率,終值則係股東權益的風險溢酬的部分,求出企業價值。
(二)自由現金流量折現法
將企業因營運產生之現金流量減去必要之投資支出及稅負支出,求得自由現金流量(Free Cash Flow,FCF),以此可反應企業實際可支配之經營利潤;另考慮取得資金所需付出之代價,將融資與自有資金成本經調整後得出加權資金成本(Weighted Average Cost of Capital,WACC)作為折現率,WACC公式如下:
WACC=自有資金比率*自有資金成本
+(1-自有資金比率)*稅後融資成本
WACC計算公式中,自有資金比率多以股票市場價值作為計算基礎,相較帳面價值更能反映實際自有資金,而自有資金成本之估算,則多引用資本資產訂價模式(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,CAPM),將無風險利率加上風險溢酬與企業市場風險係數(通常係指企業股票與大盤報酬率之相關程度),得出自有資金成本。
至於終值,可以第n+1期的淨資產價值表示,若企業未來成長潛力頗被看好,則可參考Gordon Model,將其未來成長率g納入考量,以下列公式計算之。
終值=[第n期現金流量(1+g)]/(WACC+1)
自由現金流量折現法,常見於國外併購案,適合評估成長性之企業,然因諸多變數係來自股票與股市,故未公開發行之企業,實務上較難採用此方式估算。
現金流量折現法,係財務上較正統之方式,然主併企業往往認定併購後目標企業價值會比目前高,而高估現金流量,訂下過高的價格。
六、經濟利潤法(Economic Profit Calculation)
考量股東權益之資金成本,此自有資金的機會成本為概念,改以各期的經濟附加價值(Economic Value Added,EVA)衡量企業價值,主要係將營運資金扣除投入總資本之稅後成本,EVA計算公式如下:
EVA=稅後營運純益-投入總資本*WACC
以此方式計算企業價值,可以下列公式表示:
企業價值= [Σ(第t期EVA)/(第t期WACC+1)t]
+終值折現值 t=1,2,...,n
終值以第n+1期的淨資產價值,或者依Gordon Model之公式計算之。此方式可修正主併企業高估獲利能力的缺點,為目前頗受重視與應用之方法。
實證資料顯示,併購交易失敗的主要原因,包括併購策略意義不明、併購價格過高,以及併購後整合出現問題等,就併購價格而言,主併企業一旦付出過高價格,將影響併購後企業整體財務結構,若採融資方式支應,將加速企業財務體質的惡化,在企業綜效尚未彰顯前,企業即已被龐大的負債拖垮,更遑論策略有多正確,或者併購後營運管理有多順利,因此,在訂定併購價格時,需進行相當謹慎與完善的評估,方能享受併購綜效發揮後甜美的果實。
(作者聰慧敏捷,認真負責,清大經研所碩士,本行法人金融事業處專員)
參考資料:謝劍平《現代投資銀行》伍忠賢《企業併購理論與實務》郭敏華編譯《企業分析與評價》
- Apr 30 Wed 2008 17:47
◆全球前十大DRAM廠結盟變化分析【經濟日報2008/4/25】
全球前十大DRAM廠結盟變化分析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