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 

18 Sep 2008 07:59
〔雜誌專欄節選〕直接稅的比重應提高--今周刊「谷月涵看台灣」

(本文由台灣《今周刊》雜誌提供,節選自9月18日出版的當期「谷月涵看台灣」專欄)

正當台灣積極推動稅制改革時,卻傳出要求調降證交稅挽救股市的呼聲,兩相衝突的場景相當諷刺。

稅務改革的重點之一是軍、教課徵所得稅,這兩種職業都是人民公僕,奉獻心力在教育下一代,及保衛國土。而另一端,證交稅減半徵收,則被視為救股市的措施,希望減少投資人的損失。

以我的觀點,這兩項提案能並存實在荒謬至極;在某種形式上,等於要求教師與軍人補貼股市投機者的損失。

當然,許多小投資人深陷股市,似乎值得政府伸出援手。但草率救市只會扭曲市場的風險報酬率,讓投機者保有報酬,而風險則由軍、教承擔。

在減徵證交稅的同時,政府還得擔負起振興經濟的重責大任,如直接補助或透過基礎建設的投資支出。這些措施本身並沒有錯,在經濟不景氣階段,政府確實該這麼做。但「錢從哪裡來」?

台灣稅收占GDP(國內生產毛額)比重是全球最低的國家之一,若再減稅,政府該拿什麼應付這些支出?

錢不會從天上掉下來,資金來源有三:稅收、舉債或印鈔票。就稅收來看,證交稅才剛減半;政府發債借錢,會帶動利率走高,對房市形成更大的壓力,進而波及股市;而大印鈔票肯定會壓低幣值,造成通膨,帶動台幣走貶。

政府慷慨解囊可不是免費午餐,理論上,幾項方案的最終成本都差不多。重點在於政府投入一元,能否產生大於一元的效益;或者,由政府支出所產生的效益,能否比民間更大。

回到減稅話題,應該減徵甚至免徵的交易稅,是期貨而非股票。運用期貨進行投資組合,或持有指數套利避險的法人,必須繳二次交易稅,一次是在期貨交易,一次是在建立標的部位時;若期交稅能免徵或減徵,台灣朝發展成金融中心的目標就更進一步了。更重要的是,能大幅提高法人在股市的交易量。

讓法人積極參與股市,允許更成熟的法人投資模式,並鼓勵散戶將資金交給專業經理人管理,而不是自己盲目入市,才是正軌。

減徵證交稅將進一步侵蝕稅基。電子業享受的租稅優惠、資本全球化的來臨,及人口老化等,都已嚴重壓縮政府稅收占GDP比重;這導致一個結果,就是更仰賴直接稅,而非間接稅。

直接稅是指在交易當下所課的稅,不論是買電視還是買股票都一樣。減徵證交稅是走回頭路,也會讓令投資人聞之色變的證所稅,更具復徵的正當性。

那些在股市賺到錢的人,是最有能力繳稅的一群人,但他們的有效稅率卻減半徵收;如果政府要一味討好他們,又需錢孔急,那麼乾脆再提高軍教人員的稅率好了。但這樣公平嗎?(完)

--整理 張雅菁/張若琪

註: 1.專欄作者谷月涵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國際關係碩士,現任花旗環球台股研究部主管.

2.以上的評論僅為摘要,並且不代表路透立場.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orahs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