升值帶來經濟結構轉型陣痛 |
財匯資訊提供,摘自:中國證券報 2008 / 07 / 30 星期三 08:24 |
昨日人民幣對美元詢價交易收報6.8312,而前一日人民幣在詢價交易中收盤大跌221個基點,創下2005年7月匯改以來的單日最大跌幅。交易員認為,人民幣前日大跌主要是受短期因素影響,從中長期來看,人民幣匯率可望繼續上行。從日本經濟發展歷程來看,匯率升值伴隨著經濟結構轉型,目前中國可能已經踏上同樣的征程。 升值或未結束 今年以來,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升值步伐加快。昨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為6.8205元,較年初上漲7.02%。匯改以來人民幣升值18.9%,加上匯改的一次性升值,人民幣自2005年7月21日以來升幅已達21.25%。 人民幣升值之路已經走過三年,面對複雜的國內外環境,人們對升值前景的看法開始出現分歧。7月28日詢價交易中人民幣對美元尾盤收報6.8410,而上一交易日的收盤價為6.8189元,人民幣對美元詢價中大跌221個基點。長江證券研究員薛俊表示,人民幣詢價突然大跌主要是受短期因素影響。日前央行發佈的貨幣政策季度例會公告指出,將繼續按照主動性、可控性、漸進性的原則,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、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。這一表述未提及2007年第三季度例會以來一直有的「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供求的作用,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」的表態。上述表述的微小變化被市場解讀為人民幣升值步伐將放緩。 然而從中長期來看,人民幣升值可能還會繼續。薛俊指出,雖然目前人民幣升值給國內一些出口企業帶來困難,但是中國實體經濟承受能力較強,而且通過人民幣升值來實現產業轉型有利於經濟的長期發展,估計下半年人民幣將繼續上行。 中國銀行近期發佈的外匯分析月報預測,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2008年底將達到6.65附近。中行的報告指出,人民幣匯率走勢與美元、原油期貨價格、NDF走勢以及國內經濟形勢密切相關。由於短期內美元還難言逆轉,國際油價上漲趨勢明顯,受此影響,人民幣對美元升值可能成為未來2-3個月的主題。2008年全年人民幣對美元將有8%-10%的升幅,而2009年升值速度將大幅下降。 可借鑒日本經驗 20世紀70年代,日本經濟面臨著兩大國際背景:一是日元加速升值。當時日本經歷了兩次升值:第一次升值週期從1971年1月到1973年3月,日元匯率升值幅度達到26.8%;第二次升值週期從1975年12月到1978年10月,日元升值幅度達到39.2%。二是兩次石油危機的衝擊。1974年8月,第一次石油危機發生後的8個月,日本進口石油價格指數同比漲幅超過228%;第二次石油危機期間,日本進口石油價格指數最高漲幅達到137%。 然而,日本經濟在上述兩個時期的表現截然不同。在1974年和1975年第一次石油危機期間,日本實際GDP增長率為負,CPI也在1974年達到24.5%的峰值。但是在1979-1980年第二次石油危機期間,日本的實際GDP並未明顯下降,通貨膨脹率也未出現嚴重惡化。原因在於20世紀70年代初,日元大幅升值之前,雖然日本已經完成工業化目標,但是從整體的經濟實力和經濟質量上看,當時日本僅實現了大路貨生產的世界一流水平,一些高端的產品還無法和歐美國家相比。之後,在日元升值過程中,日本在經濟發展方式上實現從「貿易立國」到「科技立國」的轉變,逐步實現產業結構輕型化,對能源的依賴度減輕,單位GDP能耗減少。調整產業結構,農業和工業占GDP的比重開始減少。與此同時,日本的第三產業無論從僱傭人數上還是GDP貢獻上都得到迅速發展。 以日本為鏡來看今日的中國,環境何其相似。國際上升值與高油價以及疲弱的美元,國內初級的工業化。那麼日本的經驗是否能為我所用呢? 目前,人民幣升值已經給國內經濟和一些企業帶來了困難。如果從出口商品價格指數與進口商品價格指數之差的變化來看,這一差額自2005年初起就開始下降,到2008年初開始轉為負值,意味著出口商品價格的增幅不及進口商品價格增幅,中國的出口部門受到了明顯的負面影響。統計數據顯示,從2007年12月開始,月度貿易順差呈下跌趨勢,儘管5、6月份有所回升,但是中國銀行的分析報告指出,這一恢復僅僅是季節性的,較去年同期仍是負增長。而且,採購經理人指數顯示,製造業新增海外訂單出現了明顯且持續的下滑,製造業的新增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也開始下降。實體經濟方面,來自江浙、廣東一些省份的中小企業也出現一定的停業現象,可見人民幣升值對於實體經濟帶來較大的影響。 但是,調研結果顯示,目前處於停業狀態的企業多是一些技術含量低、附加值少的加工型企業,這些企業定價能力較弱,無法轉移成本上升和升值帶來的壓力。因此,業內人士認為,一些企業停業會造成經濟增長出現一定程度的下滑,但是長期來看將有利於經濟結構的轉型。而借鑒日本的經驗,除了人民幣繼續升值之外,政府部門需要推出一些鼓勵性的產業政策,以「組合拳」的方式推進經濟結構的順利轉型。
|
留言列表